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采集报告

无人农场重塑农业生产格局——“AI来了”系列报道之三

编译者:发布时间:2024-04-22点击量:15 审核: 埃米空间 王倩 博士


  摘要: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在上海市郊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矗立的农业基站、穿梭于田间的无人驾驶农机、空中盘旋的无人机,共同勾勒出一幅未来农业的生动图景。这里是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农发集团在长江农业公司全力打造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基地。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生产水平最高、最具完整产业链的粮食生产单位,农发集团正以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积极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无人机高效巡田

   AI深度分析智慧决策

  四月的上海,春回大地,又是一年春耕备耕时节。长江农业公司的“无人农场”里,看不到农民们的忙碌身影,只听见机械的隐隐作响。在这里,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都可以通过操作手机和电脑系统来实现。

  农场如何实现“无人化”管理?长江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强向记者介绍,数字化感知是“无人农场”建设的第一步。传统农业耕作与农民的经验息息相关,天气怎么样?哪里有虫害?哪里需要浇水施肥?一系列问题需要农民到田间地头观察、以经验做出判断。而在“无人农场”中,智能监测设备则代替了人眼,对农业生产各类表现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地监测。

  无人机高效巡田

  张强说,无人机采用“空天地”一体化大田监测体系,可实时监测气象、土壤、水环境、病虫草害、作物长势。“以前巡田,需要好几个人一块块田地去看,现在使用无人机,仅用3分钟便能完成人工1小时的巡田任务。”

  由海量数据603138)作支撑,智慧农业云平台成为“无人农场”的“智慧大脑”。张强以施肥为例谈及AI技术带来的变革,“无人机采集的大量数据,经过AI算法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出田块间的土壤肥力差异,精确判断作物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而形成田间管理处方图。”这样的智能化决策可以帮助农业生产最大程度实现“趋利避害”。

  全过程智能化

  “体力活”变“技术活”

  在“无人农场”的春耕生产中,科技元素出现频率很高,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以往的“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

  智能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如果田地需要灌溉,只要在系统平台上点击相应选项,就可以自动开启闸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以往,灌溉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每管理一个条田,田埂上来回走一遍就要两个小时。如今,团队自主研发的物联网设备以及控制平台,有效代替了人工开关闸门以及田间实地勘查,成功解决农业生产中粮食种植高效节水灌溉问题,实现从泵房到田间进排水的全过程智能控制和精准灌溉,人均管水面积从百亩提升到千亩。

  无人农场一景

  无人农机的广泛应用则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升了生产效率。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无人农机可以在田间按规划路径有序作业。记者在农场了解到,无人农机有耕整地、插秧、植保、收割等功能,管理人员只需设定好路线和任务,这些农机就能自己去田里工作,还能在作业完成后自动归仓。得益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省钱节时还增收

  农场管理降本增效

  据了解,基于农业生产实际,农发集团当前已搭建起农田、农时、农机、农艺、农管、农资和农事7个关键模块,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关键场景无人化、智能化管理。

  “目前,这套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场景已在集团域外农场试点2万亩,实践证明可节约劳动力80%、节水节电20%、减肥10%,实现粮食增产5%的目标。”光明农发集团信息中心总经理骆静表示,接下来将在崇明继续试点推广,力求建成一个全国领先的万亩无人农场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塑造上海高标准粮田数字化转型新模式。

  “未来将继续升级改造智能农机装备,搭建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与稻麦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以无人农场为示范点,开展种植业生产全环节智能化生产示范。”骆静说。

  《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一个个智慧场景逐步落地,也正勾画着行业的未来。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采用的文章内容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返回主页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9 北京天作理化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6050号-2